葡挞和蛋挞的区别(大同蛋挞的历史)

双枪

擅长写出《霸王别姬》、《青蛇》等奇幻爱情的作家,李碧华,笔下的食物文字也同样精彩:

新鲜出炉的酥皮蛋挞,油面团和水麦团均匀覆盖,烘香厚一层一层又一层的薄衣,承托那颤抖的、胀胖的、饱满的、活活地晃荡,但又永远险险不敢泄漏的黄油蛋汁,凝成微凸的小丘。每一摇动,就像呼吸,令人忍不住张嘴就咬……

刚出炉的蛋挞,保持着最完美的热度和松软。当伙计从厨房里捧出这些蛋挞,烘焙的香味马上吸引众人眼球,「哇,蛋挞正啊,我要半打!」谁也不愿错过与这份美味的邂逅。

第一口的蛋挞滋味最香甜,咬下去,酥皮松化,挞心滑溜,尽管舌头被烫着,还是心满意足地露出微笑。那一刻的幸福,就像在最后一分钟赶到了公司,打完卡。

这份人人喜爱的小确幸,在百年前,从西方来到了广州,经历战火后,辗转香港发扬光大。到今日,「一件蛋挞,一杯丝袜奶茶」已成为了国际知名的香港名片。

蛋挞的精彩又点止呢D啊(意为 不止这些),眼花缭乱的蛋挞家族-牛油挞、酥皮挞、葡挞,有哪些区别?广州、香港又能找到哪些蛋挞老店?蛋挞的百年故事是什么?今期,半岛君和你开启一段有趣、有味的蛋挞之旅。

·1920年的广州,出现蛋挞·

代表名店:大同酒家、蛋挞王

挞(tart)同批(pie)属于西式馅饼,区别在于前者的馅料外露,后者的馅料被饼皮密封。早在中世纪,英国人用牛奶、鸡蛋和糖制作出类似蛋挞的食品。


-英国蛋挞-

到了1920年,中西文化交流最热烈的时候,牛奶、蛋糊、果酱制作而成的挞(tart)漂洋过海,来到广州。聪明的广东厨师将这种西点和中式炖蛋结合,创造了属于华人的蛋挞。

蛋挞最早出现在百货公司的「星期美点」,之后再普及到广州的酒家和茶楼。

-中国早期的百货公司-

粤点界泰斗之称的何世晃,何师傅还为蛋挞作诗一首:皮层叠叠灌黄汤 ,尤似鸟巢卵破浆。展现人前如亮镜,平民美食世无双。

广式蛋挞最有名气的要数「大同酒家」了。2016年停业以前,大同蛋挞在每日早上的7点半准时出炉,这份软热甜滑的新鲜滋味,让不少年轻人愿意早起,和公公婆婆一起搭台(意为 拼桌子)。

-大同蛋挞,外卖也很新鲜-


早期的大同酒家和港资合作,有钱有名,食材从香港运回广州,师傅巧手匠心,做出的蛋挞秒杀其他酒楼。

最巅峰的时期,蛋挞从早上7点卖到晚上12点,每天出品几千个都供不应求,真是「有钱都买唔到」。

虽然大同不做了,但好吃的蛋挞还是有的,「蛋挞王」就是上面写诗的何师傅开的,他做的蛋挞价格亲民,热吃冷吃的口感一样酥化,街坊们都话食过翻寻味。

·1940年,蛋挞在香港发扬光大·

代表名店:檀岛咖啡、豪华饼店

同半岛君前面介绍过的云吞面如出一辙,广州发生战争后,蛋挞师傅纷纷逃难到香港。1940年,蛋挞在香港的高级西餐厅可以吃到,真正为大众所知就要到1950年以后。

五六十年代的蛋挞不算美味,那时候物资短缺,做出来的挞皮又硬又实,不像现在,有鲜牛奶、花生酱等好料,口感和味道大大提升。

尽管如此,当年的蛋挞还是卖得很好,人们工作辛苦,要借助蛋挞的糖份和热量填饱肚子。

-旧时的工作累,吃点甜的很有必要-

一些做了几十年蛋挞的老师傅感慨:以前的人吃蛋挞犀利,一次可以吃7-10个,现在的人胃口变斯文了,吃一两个就说腻。

《月满轩尼诗》上映后,檀岛咖啡的蛋挞、奶茶一时风头无两。在电影里,学友就是吃着这里的192层酥皮蛋挞,和汤唯谈情说爱的。

中环的上班族一到下午,就会来檀岛「叫件蛋挞,叹个下午茶」。可惜啊,老店在上个星期结业,又一间经典的食店消失了。

九龙「豪华饼家店」的蛋挞也是卖到街知巷闻,连发哥都是常客。

「靓料+心机」是老板的常胜秘诀:法国奶油、北京鸡蛋,荷兰奶粉......只要食材品质好,再贵老板也舍得用。讲到心机,每日上千个蛋挞都由老板亲力亲为,也是服气!

·蛋挞的美味奥秘·

蛋挞主要以挞皮分类,港式蛋挞主要分为酥皮和牛油皮(在肯德基经常吃的葡挞属于葡国甜点)。

区分二者也很简单,看外表就可以:酥皮挞的外皮粗糙,酥皮层层叠,吃的时候要用手接着残屑。

牛油挞的皮像曲奇饼,卖相光滑,吃起来也有牛油香味。

半岛君还记得有首叫《牛油蛋挞》的粤语老歌,歌词形容迷人女子的脸蛋比牛油蛋挞还要滑,亲一下,就像尝到了味香滑甜的新鲜蛋挞一样,令人陶醉。

小时候吃蛋挞,我喜欢用小勺子,挖着黄澄澄的挞心来吃,剩下的挞皮就留给爸妈吃,直到长大以后,才发现蛋挞整个地吃,味道最好。

其实,蛋挞的美味秘诀在于挞皮,最难做的又要数酥皮挞。行业里有个说法,如果师傅发现学徒勤奋,有悟性,就会教他做酥皮挞,如果懒惰,只会教他做牛油皮。

牛油皮像曲奇饼干一样,只要食材好,能把面团搓好,味道不会差到哪去。酥皮就不一样了,如果温度、配方比例、开炉时间等小环节控制不好,就做不出酥化的口感。

酥皮挞的皮由水皮(水、糖、鸡蛋、面粉)、油皮(猪油、牛油、奶粉、面粉制作)两部分组成。

由于水油分离,两种皮交叠后,才有层次分明的外表、松化酥脆的口感。所以说,一个靓的酥皮蛋挞真是可遇不可求。

-左为水皮,右为油皮-

小小的一个蛋挞,背后不仅包含了各种技艺,还有人们不休止探索美食的精神和故事,这一切都来之不易。

我一直认为,衣食住行的「食」,不仅要饱肚、好吃,其背后的各种人和事也值得我们去关注,发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感受到来自食物的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