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怎么了(豆瓣为什么这么恶臭)

罗喜芬

  最近我又重新看了一遍豆瓣,想着从他身上学习一下。 然而豆瓣并没有给我太多的收获,反而是一次地把自己推向了风口浪尖。 在《中国青年报》的一个关于年轻人如何选择工作的访谈中,主持人问到:你觉得现在的年轻人在做选择时会考虑到哪些因素? 当时在场的年轻人无一例外地给出了几个选项:金钱、社会地位和社交能力。 这让我想起来豆瓣曾经发生过的两件事情。

  1.豆瓣的用户画像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去下载豆瓣的软件吧,因为那是一款很好的娱乐工具。 而在2012年我下载豆瓣的时候,发现用户是男性居多,且大多在25岁以下。 而那些在互联网上混的比较成功的男性,通常都是高学历,高收入,有较强的社会地位感和社交能力以及较低的生活压力。

  2.豆瓣的真实用户体验

  而更让我觉得恶心的是,当时豆瓣已经将自己定位成了一个以兴趣为导向,并在产品设计上不断完善用户体验,让用户可以尽情地使用这个 APP。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了解到了豆瓣的社区氛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 而从那以后,我们就开始看到了一个让人恶心的豆瓣儿,而且这个豆瓣儿正在被不断地污染。

  3.豆瓣的价值观

  我们可以看看豆瓣的价值观: “不求名利,只求纯粹”。 “不做假数据、也不做水军,只做真实的用户评论”。 “只接受用户的建议并将其转化为改善我们服务的动力”。 “在我们这里,任何人都可以发表评论或提出建议,但是请不要发表任何与真实用户无关的言论”。

  4.关于豆瓣恶臭事件

  在我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又看了一遍豆瓣的资料。 上面详细地写着豆瓣的组织结构以及它在各个阶段的发展情况。 我觉得豆瓣这种以服务为导向的网站,真的很难不让人产生一种信任啊。 你以为豆瓣这么恶心人吗? 但是当事情的真相被曝出来之后,这种恶心之处更加明显了,甚至可以说比之前更恶臭了。 下面就来简单地介绍一下这次事件。

  5.写在最后

  豆瓣不是一家娱乐网站,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是一个“快乐”的地方。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都在努力地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你可以选择看书、听音乐、打游戏、看电影或者只是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坐下来吃东西。 而豆瓣,却在不断地给我们灌输“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