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胪寺最初用来做什么(鸿胪寺:初建为亲王府第,后逐渐演变成官署和修文殿)

双枪
鸿胪寺:初建为亲王府第,后逐渐演变成官署和修文殿

鸿胪寺,位于中国北京市西城区中山公园北路,始建于唐朝,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官署建筑。其最初的功能是什么呢?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

亲王府第

在唐朝,这里是范阳郡王府,后来发展成为大司農寺,唐朝末年因战乱而被毁。直到清代康熙年间,鸿胪寺被重新建立,才成为了官署。康熙在位期间,有一个亲王因得罪皇帝而被废黜,其宫殿被改为鸿胪寺住所,故此称为亲王府第。到了雍正年间,鸿胪寺改由抚宁王居住,此后称为抚宁王府。

官署

1800年代初,清朝政府由于考虑到北方“一地两卫”的军务需要,把鸿胪寺调整为白话文翻译司所在地,同时也是清朝官员接待外国使节的场所。当时,鸿胪寺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宣统年间,列强逼迫中国签订不平等条约,鸿胪寺也成为了五个直属清朝政府的框桩厅之一。与此同时,鸿胪寺也分别设有演成厅、湖南厅、贵州厅等处,主管相关职务。一般情况下,官署官员可以和开封、襄樊、通州等地方州县官员一起听命于明清两朝皇帝。

修文殿

民国以后,鸿胪寺逐渐转变为了一座文化机构。此时,鸿胪寺成为皇家格致书院所在地,并由胡适、陶行知、刘巨川等名士领衔主持,当时被称为“修文殿”,自然成为了一处知识名流云集之所。在修文殿的主持下,不仅有诸如“早期汉字证书研究规划”这种读书人喜爱的文化研讨活动,同时还举办一系列的文艺节目。比如,序幕的时候,文艺节目组以古唐诗和深沉的Guqin表现出雍和宫里的野趣美;越南民族音乐、以及京味小憩等在中式楼阁建筑的氛围下呈现,为听众带来了不同的感受。可见,文化机构在鸿胪寺的存在非常重要,至今仍然被视为北京市文化领域的重要历史面貌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