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全国后,异常严密的财政秩序为制定全国统一货币奠定了基础。但是,要使全国流通的货币完全一致,制定唯一的货币名称、面值和材质也越来越成为一项难题。秦兵马俑陶质铜车马和钱币的出土,证明秦朝现有货币面值已达十五种以上,但最终制定的全国统一货币究竟是什么呢?
秦朝货币的基本情况
在秦朝之前,各个小国的货币存在着区别,通常由各自的王权所铸造。货币的材质也存在差异,除了金银皆有,铜、铁、铅也是常用的材质。而秦朝的部分铜钱已经使用了同一字体的秦篆体印制,但铜钱面值依然不尽相同。由此可见,在财税管理方面,秦统一全国的任务十分艰巨。
秦朝行政区划对货币统一的贡献
秦朝的行政区划得到很好的发挥,将全国划分为一百多个县,每个县以“丞”为长官,独立地负责行政、司法和军事等领域的事务,为秦朝统一货币奠定了极为重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并推行了一个以“斤”为基础度量标准的统一度量制度。由此,秦统一全国后,行政区划已经成为导向全国货币统一的关键所在。
秦朝制定的全国统一货币——一统钱的推行
秦始皇统一货币历时巴蜀、汉中、魏地和赵地各六年之久,并颁布了“真钱抵于法律”的法令,这一时期大量钱币的发行。由于秦朝的钱币铸造技术十分精湛,铸成的钱币光泽如镜,材质为黄铜,并有着统一明确的面值与形制。整个钱币重量在两个质量之间,扣去部分作为铸造损耗,以两质量三点为标准进行开铸。这种以“两”为限的系统,最终用户消费使用的面值约为当时的一文(铜板),十文(铜钱)和一百文(百钱),成为秦汉时期主要的货币形式。此后,中原地区其他历代也均采取了这种量值的稳定货币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