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小失大打一字(当求过于供:一张图引发的思考)
双枪
当求过于供:一张图引发的思考
从前,人们为了获取所需,只能向周围的大自然不断索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我们现在拥有了更加高效的生产力,可以更好地满足需求。但是,我们是否想过这种供需关系的变化,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图像:https://img-blog.csdn.net/20180324160547607?watermark/2/text/aHR0cDovL2Jsb2cuY3Nkbi5uZXQvY2hlbndhbmQ2MTEy/font/5a6L5L2T/fontsize/400/fill/I0JBQkFCMA==/dissolve/70/q/75
供需格局打破
图片中的“曲线”是对供需两者关系的一种阐释。简单来说,当需求增加时,供应商为了获得更多利润,会提高价格;同样,当需求减少时,为了提高销量,供应商会降低价格。这种供需关系的平衡状态也就出现了。
但是,这种情况并不总是保持不变的。当供应商的生产技术进步、生产成本下降,或者是市场上出现了大量的同类产品时,价格水平下降,供给增加,而需求量并没有相应上升。如此一来,供需格局就被打破了。
小小图片,产生的巨大反响
一张在学术圈中并不出名的图表,引发了一个全球性的讨论,被一些人视为经济学史上的一个里程碑。这张图是《经济学原理》(Paul Samuelson)中的一幅图表,它将一个微小的想法引入到经济学的世界中来,“最初,这是我们在纸片游戏中尝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发现,这个很小、很简单的问题实际上是如此深刻和通用,应该写入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中。”
图表被认为是一项突破性的成果,因为它向显然很简单的概念引入了统计工具,为之后的学科发展铺平了道路,彻底改变了人们思考经济学的方式,这对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从本质上讲,这张图像的创作可以被视为经济学的一种革命,它揭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经济规律,即短期内生产者并不能完全控制市场价格。不仅如此,该图还提供了解决经济规律中出现的问题的工具。
小小失误,会是哪些不小的问题?
图像在经济学领域中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我们即使在一般生活中,也会遇到因小失大的情况。一些小小的细节、小小的失误,可能会带来不小的问题。
比如平时我们可能会忘记关掉电源,在下一次使用时,发现电量被大量耗费掉了;有时候我们也可能忘记关闭自己的水龙头,在一天之内,使用许多水,然而却忘了省着使用这些水,对环境带来了不小的压力。
由此可见,我们需要争取做到严谨、谨慎,把一些看似小事看作大事,以防万一。这样的话,我们在长期的时间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保持平衡,不因一个个小细节的疏忽而引发大问题。
总结
一张简单无比的图表,引发了经济学领域的一场革命,改变了人们思考经济问题的方式;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谨慎对待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情,做到守方寸,避免在因小失大的问题上吃亏。在生活和事业的道路上,相信我们会越来越精致、越来越准确,走得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