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撼人心的三块广告牌故事
引言:《三块广告牌》是一部以艾比·考尼什领衔演出的电影,让人们重新认识了一个因为悲痛而怒斥当地警方的母亲。这部电影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情感反应,而这情感反应正是广告牌所达到的效果。那么,让我们来看看这部电影的源头、灵感的来源——三块广告牌,以及这个“震撼人心”的故事背后的微妙复杂。
第一块广告牌:Anger
“怒”这块广告牌上,大写黑体字毫不客气地问了这个问题:“Ebbing小镇警方Robert Willoughby,为何米尔德雷德刺杀案没有进展?”。Anger一词直接点到了这个小镇所有人的痛处。曾几何时,米尔德雷德刺杀案件在警方的热情追捕下,似乎即将得出结论,可是逝去了数百天,警方的调查却依旧深陷迷局,似乎就是停滞了。很多人认为警察犯了错误,因为他们发现了犯罪现场,但却没有发现真正的罪犯。这块广告牌成功地引起了整个小镇的注意和关注,并掀起了一股公众对警方的愤怒声浪。
第二块广告牌:Bargaining
Bargaining,即为商讨、为求得更多。这块广告牌的大写黑体字毫不客气地告诉了小镇的居民,镇上的警长需要尽快行动,抓到罪犯。这是一种谈判策略,此时居民的愤怒声浪已经引起了警方的重视,我们看到这个警长开始竭尽所能地运用他的能力进行辩解:他耐心地解释警方的难处,刚刚警方已经有一个可疑的线索,他们已经在积极调查中了,甚至在询问当地的居民,希望他们提供更多的线索。不过,警长能做的事情有限,他无法解决一些短缺,更无法把犯罪嫌疑人拖出来,然后将他们置于绞刑架之下。与其说这块广告牌是对警方的抱怨,不如说是警方与当地社区的磨合与合作。在这种情况下,社区不但积极追问警方的进展,还为警察提供线索,警长本人也表现出了诚意,同时求助于居民群众为警方寻找嫌疑人。
第三块广告牌:Justice
这是最后一块广告牌,是整个故事也是总结。广告牌上崭新的大写字母鲜明地向观众展示:“字字珠玑到诉讼厅门前”。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已经有某些人痛失所爱,而且显然杀人凶手还在继续施行罪行,但是警方并不认为这么激烈的广告牌能够起到任何作用,这只会制造公众的混乱和恐惧,所以他们觉得这不是一个好主意。然而,人们实际上当时正处于一个无声的不满状态,在不断强调公正和义务的同时,他们也想找到一个输出想法和情感的途径。于是他们想到了挑战法律和权威的产物:这些广告牌和游行示威。Justice广告牌上的文字代表着公众的渴望——真正的正义。干得漂亮!通过广告牌的抗议,让故事得以进一步起飞,在人们的关注和督促之下,警方也最终发现了案件的真相。
结论:广告牌能够很好地传达情感和信息,而这三块广告牌正是这个小镇所需要的。每块广告牌背后都有过硬的策略,每一块广告牌在与其他广告牌的配合中,让人们加强印象、记忆深刻,这正是广告牌带给观众的效果。从小城镇的觉醒,到对正义的理解,三块广告牌革命性地改变了整个社区的命运和人们对于公正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