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感染新冠,还是冬季流感,孩子在感染后很容易出现咳咳嗽气急,甚或喘息,不得平卧,无痰或有白痰、黄痰,时间久了还可能引发哮喘,下面3种中成药儿科经常用,收藏起来。

1、小儿咳喘灵颗粒——适合于小儿外感风热导致的发热,恶风,微有汗出,咳嗽有痰,喘息气促等。
【组成】 麻黄、板蓝根、瓜蒌、金银花、石膏、苦杏仁、甘草
【方解】
- 方中麻黄宣肺解表而平喘;石膏清泄肺热,二者相伍,宣肺而助热,清肺而不留邪,共为君药。
- 苦杏仁降气平喘而止咳;瓜蒌清热化痰,润肺宽胸,共为臣药。
-
金银花辛凉解表,清热解毒;板蓝根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二者共为佐药。 - 生甘草和中调和诸药,又润肺止咳,利咽喉。
- 诸药合用,宣清相兼,共奏宣肺清热,止咳祛痰,平喘之功。
【用法用量】 颗粒剂,开水冲服。2岁以内1次1g;3~4岁,1次1.5g;5~7岁,1次2g。1日3~4次。
【使用注意】 风寒感冒者慎用。

2、清宣止咳颗粒——适用于小儿外感风热所致的咳嗽。症见咳嗽,咯痰,发热,鼻塞,流涕,微恶风寒,咽红或痛,苔薄黄。
【组成】 桑叶、薄荷、苦杏仁(炒)、桔梗、紫菀、陈皮、白芍、枳壳、甘草
【方解】
- 方中桑叶疏散风热,宣肺、润肺而止咳;薄荷疏散风热,清利咽喉,共为君药。
- 桔梗宣肺化痰,利咽止咳;杏仁降润肺气,止咳平喘;紫菀润肺下气,止咳化痰;陈皮理气燥湿而化痰,四者加强君药的止咳之力,又可宣降肺气,化痰平喘,共为臣药。
- 白芍养阴敛阴,可防辛散药物伤阴之弊;枳壳行气宽胸,气行则痰消,共为佐药。
- 甘草润肺止咳,又可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 诸药合用,共奏疏风清热,宣肺止咳之功。
【用法用量】 开水冲服。1~3岁,每次1/2袋;4~6岁,每次3/4袋;7~14岁,每次1袋。1日3次。
【使用注意】 糖尿病患儿禁服。脾虚易腹泻者慎服。服药期间,禁生冷、辛辣、油腻食物。

3、鹭鸶咯丸——适用于因外感时行疠气侵入肺气,化热夹痰交结肺气所致的咳嗽阵作,痉咳不已,痰多,黏稠难咳,咽红肿痛,尿赤,便干,舌红苔黄。
【组成】 麻黄、石膏、细辛、炒芥子、瓜蒌皮、青黛、天花粉、苦杏仁、甘草、炒紫苏子、炒牛蒡子、射干、蛤壳、栀子(姜炙)、人工牛黄
【方解】
- 方中麻黄开宣肺气,止咳平喘,为君药。
- 石膏、天花粉清泻肺热,并可润肺;栀子、青黛,清肝宁肺,共为臣药。
- 杏仁苦降肺气,止咳平喘;紫苏子、白芥子,辛润而降,降利肺气,止咳化痰;牛蒡子、射干清热化痰,解毒利咽;瓜蒌皮、海蛤壳宽胸行气,化痰散结;细辛宣肺通窍;人工牛黄清热解毒,豁痰开窍,共为佐药。
- 甘草润肺止咳,调和诸药。
- 诸药合用,共奏宣肺、化痰、止咳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