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13画的字(康熙字典13画的字:掇拾衡病)

双枪
康熙字典13画的字:掇拾衡病

掇:dǔ 义同 \"挑\"。掇物则举之也,\"掇\"字心地增之。

拾:shí 义近 \"摘\"。拾地 (拾麦秸、拾枯枝) 等。

衡病:héng bìng 。\"衡\"是 \"称量\" 的意思, \"病\"是指有疾病的情况。\"衡病\"意为 \"不断称量自己的病情\",即医学中的 \"探病\"。 掇、拾两个字,义虽有别,但都带着一抹轻盈之感。掇是轻轻举起的意思,如今我们用得多的\"掏\"、\"挑\"也大多是举起物体的动作。而拾则是轻松地取走,如\"拾金不昧\"等。在唐代时期,掇、拾的使用已经较为广泛。《唐书·地理志》中有\"濮州东北有黄花山,山四面长者三百余里,上有绝壁,掇者挂车不能行,唯竹笋之壮者可以摘取\"之句。可见古人对掇、拾的运用已经相当纯熟。 在康熙字典中,掇、拾二字的字形也比较传统,相对规整。掇字首为手部,旁辅以受手之物,形象地表现了举起物体的动作。拾字则首为手部,下延至地面,手中握抓物体,形象地描绘了取物的动作。 康熙字典中第一个13画的字为\"掇\",虽然距今已经300多年,但其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仍十分广泛。我们可以说\"掇菜\"、\"掇东西\"、\"掇地上的走\"。无论是掇、还是\"掏\"、\"挑\",我们都在生活中广泛使用。 康熙字典中第二个13画的字为\"拾\",该字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范围也非常广泛,既可以表示取物,也可以指拣选、拣选功能。例如\"拾遗补漏\"、\"差强人意的拾荒者\"等。拾物的动作虽然平凡,但它却包含了人们对日常生活小事的热爱。在拾字中,我们看到了古人的勤俭持家和对小事的重视。 康熙字典中最后一个13画的字为\"衡病\"。\"衡病\"一词的使用范围比较窄,这个词多用于古代医学中。\"衡\"是指称重、衡量,\"病\"则是指身体不适,二者结合后形成了\"衡病\"。古人常用\"探病\"的形式来诊治病人,即通过倾听、察看、问诊等手段了解病情,进而制订治疗方案,这一点与现代医学的方法相似。 综上所述,掇、拾、衡病是康熙字典中13画的三个字。这三个字从不同的角度切入,展现了古人对生活的智慧和热爱。同时,它们所表达的轻盈、勤俭、严谨也是现代人所追求的共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