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农历闰月
农历闰月是为了补充农历年份与太阳历年份之差而设立的。由于农历一个月固定是29或30天,因此在一个太阳历年份内,农历月份将比太阳历要多出11天左右,导致12个农历月份无法覆盖整个太阳历年份。因此,在有闰月的年份,按照规定会额外增加一整个月份,即为闰月。闰月的产生规律
根据赤道到极点的视黄经幅度约为360度的规律,在设置月相时,冬至为零点,逆行排列12生肖,所对应的大月、小月相间排列。正月一般是小月,如果腊月29日对应的是节气,则次年的正月就会是大月,这样就会形成闰月。而为了防止特定节气时间出错,每三年二闰或三闰或四闰,即不管闰几个月,都在腊月后增加一个闰月,使得农历年度尽可能接近太阳历年度。但是,一般来说,闰月比较少出现,每19年只出现7次,所以想要预测闰月需要非常精确的时间计算。如何计算闰月
闰月是根据阴阳历的规则计算出来的。若要判断某年是否有闰月,则需根据农历的月相变化规律进行计算。一般而言,闰月出现的规律是以19年为一个周期,19年中闰月出现的次数最多为7次,少的可能只有4次。19年的一个周期中,在第3、6、8、11、14、17、19年会出现闰月,其余年份则不会有闰月。我们可以通过农历与阳历的转化和计算,预知闰月在哪一年出现以及该闰哪一月。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通过农历日历或者一些知名网站的节气查询等工具获得每年的农历年历表,从而得知当年是否有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