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奶的功效与作用(蒙古文化与蒙古人的关系)

双枪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民族都有各自独立的文化,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可以在旅行中了解到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而在这些民族文化中,医学则是重要的组成部份,汉族的我们称为中医,藏族的我们称为藏医、蒙古族的我们称为蒙医……这些都是各民族同胞世世代代根据各自生活条件总结出来的民间智慧,也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瑰宝。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的旅行中,我们便多次接触到充满传奇色彩的蒙医,它是蒙古民族的文化遗产之一,也是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的医药疗实践中逐渐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它吸收藏医、汉医及印度医学理论的精华,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独特理论体系、临床特点的民族传统医学。

在锡林郭勒蒙医医院,德高望重的院长向我们介绍说:蒙医以“赫依”、“希拉”、“巴达干”三根的关系来解释人体的生理、病理现象。所谓“赫依”,是指各种生理功能的动力。凡是思维、语言、动作及各脏器的功能活动,都受它支配。如果“赫依”功能失常,则会导致脏腑功能减弱,表现为神志异常、失眠、健忘等。“希拉”有火热之意。机体的体温、各组织器官的热能及精神的振奋等都是“希拉”在发挥作用。“希拉”偏盛,就会发生各种温热病,如口苦、吐酸、神情狂躁等表现。“巴达干”是指体内的一种粘液状物质,具有寒性的特征。“巴达干”的功能失调,除了表现为一般寒性征象外,还易导致水液的停滞不化而出现各种分泌物增多的现象。

蒙医把疾病的本质归纳为寒热两种,把发病部位归纳为脏腑、黑脉、白脉、五官等。蒙医理论认为发病本身的内在条件是指三根七素,即内因,致病因素指外界因素,即外缘。在正常情况下,三根七素各有特点,自具其能,密切联系,共同担负着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活动,保持对立统一的相对平衡状态。三根出现偏盛偏衰等反常状态而失去平衡时,就产生疾病,这是病理活动的基本原因。蒙医认为,人体的生命现象,是一个综合性的复杂的活动过程,内部消化系统,外部言听视行,都不是孤立进行的,必须在三根七素的作用下,人体脏腑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的生命活动彼此协调,相互制约,才能维持人体内环境的相对平衡,如某一部分发生病变,就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至整体,引起平衡失调,功能障碍,出现一系列症状。所以在医疗疾病过程中,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要辨证地进行全身的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诊断。

在蒙医医院,我们在院长的带领下参观了他们的独特的治疗房间,了解了他们的一些特殊治疗方法,比如放血治疗、马奶策格疗法、牛角拔罐穿刺法、针疗法等,这些治疗方法与中医相比有一定的医学相通,又有着显著的不同,以拔罐为例,中医也有拔罐,但中医的拔罐一般要点火,以抽真空的形式将人体的湿气抽出来,而蒙医的拔罐不仅器皿是牛角制成,而且需要破皮拔罐,会拔出一些浓血,以至拔罐的地方会结出一个明显的疤痕。

蒙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医学系统,渝帆的简短文字肯定是介绍不全的,下面不妨跟着我的镜头一起来瞧瞧蒙医医院的现实情况,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其中的奥秘?

配马奶疗法,酸马奶疗法是蒙古民族的一种传统的饮食疗法。具有强身、治疗各种疾病的功效,尤其对伤后休克、胸闷、心前区疼痛疗效显著。据研究,酸马奶中有多种有益于身体的有效成分,如糖、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等,特别是维生素C含量较大,还有氨基酸、乳酸、酶、矿物质以及芳香性物质和微量元素。

蒙古奶食中酸马奶是最高级的饮料,以前只有皇家贵族才可以饮用。《汉书》里所说的“湩酪”即是现在的酸马奶。后来的《蒙古秘史》等文献,对挤马奶、搅马奶、“饮额酥克”都有详细记载。宋代著名旅行家徐霆的《黑鞑事略》云:“他们的饮料种类有马奶、牛奶、羊奶……他们军用粮食有羊肉、马奶子”。

随着酿制酸马奶技术的提高,酿酒也在很早就开始了。《礼乐记》云:“大臣用马奶酿酒”。注释里又写道:“做马奶酒,一搅就香,愈搅愈甜,超过一万次搅动,香气四喷,味美无比,这叫陈酿”。蒙古人会酿制酒,对蒙古中华医药的发展的重要意义,尤其是发明了用马奶酿酒这项技术,发展为蒙医药中独具特色的酸马奶疗法。

13世纪前,蒙古人受伤流血,以至于休克时,便饮酸马奶急救。例如有一次混战中,成吉思汗颈部被伤,在受伤失血的紧要关头,者勒蔑不顾生命危险,冲破敌阵找酸马奶,可见当时对失血过多的人采用酸马奶抢救。蒙古族古代谚语有“病之源食不消,药之源百煎水”。使用百煎水后使消化系统疾病大大地减少了。

在锡林郭勒蒙医医院大厅,里面有八个这样的柱子,以雕塑的方式向人们分解了人体与自然的关系

这些关系也是蒙医医学的重要基础理论。

这是蒙医医院的药房,看起来挺像中医药房,但里面的药则有显著不同

据同行的蒙古族专家乌兰哈达老先生介绍,中医与蒙医都是以自然界的草药、树根、树皮等为医药原料,但中攻是需要高温蒸煮的,而蒙医则是将这些原料研磨成粉,直接成药。

他们认为,高温会让药材里面的重要成分流失,而直接研磨成粉进行冲服,效果则更好。

这些便是他们的蒙药,全是蒙文,渝帆看不懂,也没有去深究,随便拍了几张。

这些蒙药很多都是袋装的

也有这种盒装的,但里面还是小袋

一些药粉色彩鲜艳,渝帆注意到,这些药物正面的保字是用蒙文写的,而后面的生产日期、保质期则是中文及阿拉伯数字。

医院大厅

医院的便民志愿者

墙上有一些蒙医疗法,温针疗法、排泄疗法、阿尔善疗法(温泉)

我们走进一些科室,参观他们的治疗方法,这是传统的蒙式按摩治疗。

蒙医放血疗法

牛角拔罐疗法

拔罐会留下这样的痕迹,看着挺吓人的

一位医人膝盖不舒服,敷了药用灯在烤

医院有值班院长,病人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上前询问,比普通医院的咨询台更有意义。

在渝帆看来,蒙医是蒙古族草原同胞千百年来不断总结、试验的智慧结晶,它与中医、藏医、维医、苗医、傣医等其它民族医学一样,如同一棵大树上长出的不同分支,他们各自又长出各自的枝叶,开出绚烂的花朵,从而一起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华民族医学。